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四)详解
2017-6-1
来源:未知
点击数:  14207        作者:未知
  • 绝密 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四)

    本试卷共16,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2017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 道”。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 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解析“决定”有误, 原文表述为: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答案A

    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 的一项是(3分)(  )

       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解析 D项所表述的不是原因,是表现。

    答案D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 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解析“依附”不合原文,原文相应表述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答案 D

    (二)(2017晋江四校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豪的却是“父亲的儿子”。正是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不图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文章。1970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设法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队伍中。后来,《新英汉词典》累计共售出1000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1991年,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8月,这本耗去陆谷孙15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二话不说就拿出1000元送到系里……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待在家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 “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2012年的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A. 经过15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1991年出版,俨然是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B.70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面临着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 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D.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不喜‘译者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者泰斗”是世人对其的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

    答案C

    5.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但他却不慕虚名,安 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B.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C.陆谷孙能倾注30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E.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B项,“知恩感恩”理解错误,这是自我解嘲和以苦为乐;D项,“性格孤傲”理解有误,陆谷孙是不希望抛头露面,希望享受孤独,不是性格孤僻。(每点2分)

    答案B D

    6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请结合陆谷孙的生平,加以分析。(5分)

    解析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的意思是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已无需提及与记忆;在文中的意思是陆谷孙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淡然处之,仍然继续安心做学问。如他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答案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解释分析3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秋   水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 夜地写。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 ,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保虽然找不到挣钱门路,但一想到自己的“棉花争气”,就准备“玩去!上南山,赶鹌鹑”,        说明他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B.小说语言清新朴实,用笔繁简得当,紧贴人物描写,再现了一段看似平静实则矛盾尖锐的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

    C.小说开篇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金保,既为秋水的出场作铺垫,也与结尾他忙着收拾行李形成照应,还侧面烘托出秋水的性格特点。

    D.“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解析A “乐观豁达,积极进取”有误,应为“容易气馁,有些不思进取”。B 小说中所描写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充满尖锐的矛盾。D秋水问棉花钱主要是希望金保将钱用来养鱼,并不是想用钱为他们办婚事。

    答案C

    8.文中三处画横线的文字,分别变现了金保妈当时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第一处表现了她因为弄不清秋水的意思,不想透露家底的心理。第二处表现了她以为秋水在盘算者要把这笔钱花在结婚上,只能予以承诺,以消除秋水的顾虑的心理。第三处表现她明白秋水要把这笔钱用作养鱼的本钱,很是支持并希望儿子试试的心理。(答对一处1分,答对两处3分,答对三处5分)

    9.小说在刻画秋水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小说中秋水是个善良、勤劳、有胆有远见的现代农村姑娘。①面对未婚夫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部怒,可见其善良;②一大早来到7里远的未婚夫家里,帮忙做家务,可见其勤劳;③面对有些不思进取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最终唤醒未婚夫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可见其有胆识、有远见。(答对一点并分析得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17广西两市联考)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顺德仕隋为右勋卫,征辽当行,亡命太原,素为高祖亲厚。时群盗并起,郡县各募兵为备。太宗将起兵,令与刘弘基募士于外,声备贼,至数万人,乃结队按屯。大将军府建,拜统军。从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俱有战功。寻与刘文静击屈突通于潼关,每战摧锋。及通将奔洛阳,顺德追及于桃林,执通归京师,遂定陕县。高祖即位,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讨建成余党。太宗践祚,食千二百户,赐宫女,诏宿内省。

    俄以受赇为有司劾发,帝日:“顺德元勋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当与共府庄,何至以贪冒闻乎?“因赐帛数十愧切之。大理少卿胡演日:“顺德以赂破法,不可赦,奈何又赐之?”帝日:“使有耻者,得赐甚于戮;如不能,乃禽兽也,杀之何益?”

    李孝常谋反,坐与交,削藉为民。岁余,帝阅功臣图,见其像,怜之,遣宇文士及视顺德,顺德方颓然醉,遂召为泽州刺史,复爵邑。顺德素少检,侈放自如,至是折节为政,以严明称。先是,长吏多受百姓馈饷,顺德纠挝,一无所容,称为良牧。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未几而卒,太宗遣使吊祭,赠荆州都督,谥日襄。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永徽中,加赠开府仪同三司。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B.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C.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D.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解析抓住“还第”“息女”“曰”“胡足恤”等几个常用表达,判断句群。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高祖”的庙号通常是给开国皇帝的。

    B.郡县制是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

    C.外戚指皇亲国戚,即帝王母族、妻族的亲属,其中太后、皇后、嫔妃的兄弟也称国舅。

    D.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朝代不同三司所指部门和职能也会不同。

    解析在封建时代,嫔妃不算皇帝的妻子,因此她们的兄弟不能称国舅。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顺德虽为隋朝旧臣,却因为和李家有亲戚关系,在征辽途中转而主动投靠李渊,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渊信任。

    B.面对长孙顺德的受贿事件,唐太宗认为奖赏会让知耻者幡然醒悟,于是不但不处罚他,还赐给他数十匹丝绢,希望他能够从中领悟,引以为戒。

    C.因与李孝常有交往而被牵连取消官职之后,长孙顺德非常颓丧,整日醉酒,皇帝知道后念及他是功臣,重新起用他并恢复其爵位和食邑。

    D.虽然对长孙顺德不是很满意,但他死后皇帝还是很伤心,为他停止上朝,还派人前去吊唁,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赐谥号襄,之后还两次追封他。

    解析“却因为和李家有亲戚关系,在征辽途中转而主动投靠李渊父子”不正确,原文并没有指出他是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与他投靠李渊有直接因果关系。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当与共府库,何至以贪冒闻乎?(5分)

    2)顺德素少检,侈放自如,至是折节为政,以严明称。(5分)

    解析1):“自鉴”“有以”“闻”译对各1分,译出大意2分。(2):“素”“侈放”“折节”译对各1分,译出大意2分。

    答案1)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审察自己,有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作为,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国库,何至于出了贪污受贿的丑闻呢?

    2)长孙顺德以往生活不羁,放纵自己不受约束,到此时他强自克制改变态度处理政事,因严明被称赞。

    【参考译文】

    长孙顺德,是文德顺圣皇后的族叔。顺德在隋朝的时候任职右卫,本应参与征讨辽的战役,却逃往太原(投靠李渊),后一直被李渊信任厚待。当时(隋朝各地)很多盗匪一齐作乱,各郡县各自招兵买马以应对。李世民将起兵,命令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在外招揽人才,号称是应对反贼,数量多达数万人,于是按屯编结队伍。大将军府建立起来后,任命长孙顺德为统军,长孙顺德随军讨平霍邑、击破临汾、攻克绛郡,立下战功。不久,与刘文静在潼关攻打屈突通,屈突通将要逃奔洛阳,长孙顺德追至桃林,将屈突通擒获送到京师,于是平定了陕县。李渊登基后,任命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薛国公。后讨伐李建成余党有功,唐太宗即位,授予他食邑一千二百户,把宫女赐给他,下诏允许他在禁宫之内留宿。

    不久后因为接受贿赂被有司弹劾,唐太宗:“顺德是开国元,又是外戚,地位、爵禄已经够丰厚了。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审察自己,有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作为,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国库,何至于出了贪污受贿的丑闻呢?”于是赐给他几十匹丝绢想让他产生愧疚之心。大理寺少卿胡演:“顺德因为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太宗:“假使是有廉耻之心的人,得到赏赐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仍不能(使他醒悟),那他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

    李孝常谋反,长孙顺德因为与他有来往而获罪,被取消官职和爵位贬为平民。年末时,唐太宗翻阅功臣图,看到长孙顺德画像,怜悯他,于是派宇文士及前往看望长孙顺德,长孙顺德当时精神颓废,一副醉态,于是皇帝下诏让他担任泽州刺史,恢复了他的爵和位食邑。长孙顺德以往生活不羁,放纵自己不受约束,到此时他强自克制改变态度处理政事,因严明被称赞。原先,一些官吏常私下(向百姓)索要馈赠,长孙顺德抓住他们后处罚毫不留情,于是被人称为好官。前任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在本郡之内占有数十顷好田,长孙顺德一齐上报并且追回田地分给贫穷百姓。后来又因犯法而被免官回家,又丧失了儿女,感到很痛苦,唐太宗听到后很轻视他,对房玄龄说:“顺德没有慷慨的气节,因为儿女的爱牵累以至于现在得了病,有什么值得体恤的呢?”不久长孙顺德去世,唐太宗派人前去吊唁,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赐谥号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年中,加赠开府仪同叁司。

    (二)(2017赣中南五校联考)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四言诗,完成1415题。(11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答案A2分,选B3分。选CDE不得分。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 愁怀)(3)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1)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有两句诗                               ”,描写的是天将要亮时的情景。

    2)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大小弦合奏时声响效果的两句是:“                  

                    。”

    3)荀子《劝学》一文中,揭示君子智慧明达而行为也不会有什么过失的原因的句子是:“                                。”

    答案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II  表达题

    三、(2017鞍山一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罗尔的文章发到朋友圈后,大家纷纷倾囊相助,公众的关注者也逐渐上升。文章赞赏金也获颇丰,到9 21日,关于笑笑的几篇文章赞赏金已达32800元。

    B.儿时的曹文轩常趴在父亲的背上,听得如痴如醉,忘却了饥饿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有故事听可以暂时转移对饥饿的注意力。

    C.正在他(孙少安)心不在焉地摸揣机器的时候,他弟少平突然紧张地跑来叫他,说秀莲肚子疼得厉害,大概要临产了!

    D.如果不是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着对意义的描画与忧虑,那就是说,意义并非与日俱增。意义不是先天的赋予,而显然是后天的建立。

    E.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只有三个字:“忍”“拙”“狠”。这三个字看起来简单,却成为他平步青云的阶梯。他在官场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这三个字。

    解析①倾囊相助(解释——囊:口袋。把衣袋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帮助别人。)不合逻辑,这里应该用“慷慨解囊”。④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不合语境。这里应该“与生俱来”。

    答案A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台湾诚品以书店为品牌核心,运营范畴逐步扩展,不再是简单的卖书,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以其个性化、高品质的特点黏住了自己的特定粉丝,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指标。

    B.由陈向东创建的“跟谁学”作为目前全球领先的学习服务电商平台,通过跟踪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及偏好,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老师,同时也帮助老师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

    C.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筹备组阁期间,让纽约市民不胜其扰,原因是他生活、工作所在的 “特朗普大厦”位于纽约人群最密集的地区所造成的,给当地警方带来极大的安保压力。

    D.中国经济正经历L型发展阶段,从2016年下半年数据来看,银行业不良资产有见底迹象,但是否已到拐点尚无定论,银行利润在短期内很难一时恢复高增长。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把“更是”改为“而是”,且在“而是”后面加“变成”。C项,句式杂糅,去掉“所造成的”。D项,语意重复,“在短期内”和“一时”重复。

    答案B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雾霾天气,  ①  儿童呼吸带低,呼吸暴露量高,各器官没有发育完全,   受污染气体侵袭造成的伤害也更大。  ③  ,“好孩子”专门研发了一款防霾童车罩, 风扇、滤网多层过滤。该产品经检验能在6分钟内,将PM25500降到30以内, 上市 饱受市场青睐。

     

    A

    由于

    所以

    因此

    经过

    一旦

    B

    由于

    所以

    为此

    通过

    C

    虽然

    但是

    因此

    经过

    D

    虽然

    仍然

    为此

    经过

    一旦

     

    解析①②处构成因果关系,这里只能用“由于”“所以”,排除C D项。④处不能用副词“经过”,因为“④  风扇、滤网多层过滤”句子已经结束,只能用“通过”,排除A项。。

    答案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对文明的焦虑和不自信也属正常不过,人们在谴责别人的过错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事件的真实性?譬如上半年出的“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人们对该事件一再谴责,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明焦虑上的极端情绪表现,它让人变得目光短浅、妄自菲薄。因此,人们在面对一件事时不能妄下定论,需看清背后的真相。当然,从某种层面也能看出,            。但人们不应把一件小事无限放大,              。虽然人人都应争做“国家名片”,但个人行为属个人行为,不应由全国人民“背黑锅”。

    答案①最后却被证实是假的②国人的文明意识正不断增强③甚至上升到国家集体层面(答对l点给2分,24分,35分)

    21.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年级“缅怀先烈——清明祭扫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案清明祭扫活动要求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活动组织管理由高中政教处承担,负责联系车辆、安排午餐、组织往返等事项。祭扫管理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包括组织学生参加祭扫仪式、参观留念、撰写观后感。(内容完整3分,表述准确3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实中有一种人,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交际圈中才能敞开心扉,只有在网络之中才会褪变成最为原本的模样,习惯在网络中掏心掏肺,却在现实中缄默不语。

    虚拟的不仅仅是网络,有人在现实中追求虚幻,有人在虚幻中追求真实,虚与实之间有快乐,有迷失,有逃避……如何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平台。相对于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又多了一个自由出入的去处。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思想交流与情感表达的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契合了人们表达情感方式的某种特殊需要:面对一个兴味相投的、熟悉的陌生人,省去了具体场景中的许多制约因素,你只管围绕一个话题自由地表达,可深可浅,可直可弯,可真可假,可柔可刚……完全没有现实交谈场景中的那些约束和顾忌,在网络中,你的真性情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也可能变成最大的伪装。然而现实中的交流就一无是处?就完全被排斥出去了?我们都真实地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生活中真真实实的各种各样的人,打各种各样的交道,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虚拟的永远代替不了现实。那么,我们又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恰如其分地利用现实与虚拟这两个不同的空间来处置我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这才是这篇作文要深入讨论的核心。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